《禪的管理智慧》,其中的幾大因素致使我們對禪的管理智慧更加深入:
一、文化因素
文化是人的產品,人也是文化的產品,文化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。佛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,尤其在認識心性方面,彌補了傳統文化的不足。禪讓我們證得生命的本來面目,使生命更具有深度和長度。建設精神文明,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。
從企業管理來說,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傳承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。繼承什么文化,決定了管理的高度,否則就是“一把手”文化、“董事長”文化,那是沒有多少內涵和力量的。
二、認識因素
認識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世界,同時決定了我們的心理。但人們因為所知障和煩惱障,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和世界,從而產生無窮無盡的煩惱,佛教稱之為“無明”。人生最大的失誤,就是錯誤地認識自己。如何從錯誤認識和煩惱泥潭中走出來?唯有學習和傳承智慧的文化。學佛就是學習佛法智慧,擁有積極正向的心理,學會用智慧認識世界、看待人生。“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”。管理生命需要建立正見,正確認識自己的生命、修正觀念、改變生命品質。
對于管理企業來說,認識也很重要。如果企業管理僅僅立足于經濟利益,會比較辛苦。如果能建立共同的信念、價值觀和精神追求,形成共同的利益體,就比較好管理。那些儒商、佛商,正是具備了這樣的認識。
三、行為因素
行為決定了每個人的差別,同時決定了社會的差別。如何評判行為的合理性?通常是以法律和道德來衡量,但法律和道德的權威性是有局限的。佛教的對世界的解釋是“因緣因果”,生命是因緣因果的產物。行為包括思想、語言及身體三種,不僅會有外在結果,還會形成心靈因果,成為主導生命的力量,影響自己,也影響外在世界。其中,良性的行為和心理力量會利益別人,同時也利益自己。
從認識行為去探討其合理性和健康性,對人的自身改造和企業管理非常重要。企業如果有精神追求,有道德、信仰的背景,企業的制度和章程就可超越經濟利益,管理會更有效。否則,制度和章程可能形同虛設。而禪的空性智慧可以讓企業家們在入世行為中保持清凈超然的心態。
四、心理因素
心靈對人的影響遠遠超過物質。擁有良好的心態,才能處理好與他人、世界的關系。佛教是東方心理學,從認清生命真相到修身養性、心理治療都扮演著重要角色。佛陀最重要的發現,就是每個生命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,佛法修行需要有一套系統的方法來管理內心,“心凈則國土凈”,擁有清凈的內心,就能做到“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”。每個人的內心既是痛苦的源泉,也是快樂的源泉。貪嗔癡三種病毒,會不斷制造負面心理,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。對心靈的認識和管理是人生一件重要的大事,關系到人的發展、家庭和社會的和諧。
企業管理也是如此,人心管理好了,企業管理也不是問題。
五、人性因素
人有自然性和理性。如果沒有管理好人性,放縱欲望,整個社會必然物欲橫流。古人主張“少欲知足”,欲望少,生存成本就低,人就容易幸福。人生為萬物之靈,就在于有理性。但理性是把雙刃劍,既可以使人開發智慧,認識宇宙真理;也可以使人走向毀滅,走向痛苦深淵。如何建立健康的理性,關鍵在于接受智慧的文化。同時,理性也有局限性,不能直接體證宇宙人生的真相,而通達真理需要超越思維的層面。
對生命的管理取決于認識,內心有各種力量,關鍵在于我們怎樣選擇。你是什么,比你擁有什么更為重要。當圣賢品質代表了你的存在,這樣的利益才是正面的、永久的。